小米汽车终于“上岸”?     DATE: 2023-12-04 14:26:33

原标题:小米汽车终于“上岸”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壹番YIFAN(ID:finance_yifan),上岸作者:郑亦久,小米题图来自 :视觉中国

尽管不少人都关注着小米造车的汽车一举一动  ,但8月14日雷军在那场长达3个小时的终于 “成长”年度演讲中几乎对这一重大战略仅仅字未提 ,几乎同时发生的上岸百度放弃造车消息 ,更是小米让小米造车的前景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 。

不过 ,汽车十天之后似乎峰回路转 。终于

8月24日 ,上岸根据路透社报道称,小米小米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的汽车消息,这意味着小米一直强调的终于2024年量产上市仅仅差临门一脚 。

事实上  ,上岸在这一消息出现之前 ,小米小米汽车就有了不少动作 。汽车

几天前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和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等人在新疆为新车做路试的图片就已经传遍整个社交媒体 ,同时包括“xiaomiev.com”网站域名被曝光 、工厂招人的消息也都侧面印证了小米造车开头加速 。

微博截图

展开全文

拿下造车资质意味着小米终于能真正的坐上牌桌参与这场竞争 。

仅仅不过现在和雷军宣布造车那时候的新能源市场 ,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

如今的国内新能源电动车市场几乎已经是堪比手机行业的超级红海,小米曾经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搅局者 ,这一次不知道小米电动车是否还能担得住这一角色。

两年半的“纸上谈兵”

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至今已过去两年半的时间  ,不管市场上有多少声音和行业变化 ,小米似乎都不为所动,始终对造车一事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氛围 。

一方面这当然有商业保密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没有获得资质的情况下,即便产品设计的再好也无法进入量产 ,过于高调反而可能误事。

此前,行业普遍认为小米或将承接北京宝沃的造车资质 ,但今年6月 ,北京宝沃汽车自行申请注销汽车生产资质,意味着小米无法从宝沃直接获得资质方面的合作  。

同时在寻求造车资质这件事上,也不止小米一家 ,之前同样高调宣布造车百度始终也没能获得造车资质。

在宣布造车之初 ,小米不仅表示要投入100亿资金同时直接给出了在2024年量产上市的目标 ,然而由于担心产能过剩和行业需求放缓 ,相关部门在批准企业新的电动汽车生产方案时一直持谨慎态度。

根据路透社6月的报道,特斯拉早前试图扩建上海工厂的方案尚未获得批准。同时也有业内消息人士表示 ,美国豪华电动车制造商Lucid Group希望在中国生产汽车 ,但被告知可能性很低 。

根据《金融时报》8月初的说法 ,百度最终放弃通过集度自己造车也与始终拿不到资质有关 ,最终选择退后一步,与吉利控股集团联手打造了一个新的品牌“极越”,百度和集度以“技术合伙”的方式,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文心一言等AI技术能力赋能极越 。

而小米是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企业 ,可以说跨过一大门槛 。

不过国内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需要“双资质” ,小米距离正式量产还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批准,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工信部目前尚未披露小米汽车相关的信息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即便有媒体前去向小米求证 ,对方依然选择沉默,毕竟在尘埃落定让生产线真正开动起来之前,一切可能带来变数的事情都需要避免。

“肉搏”之战  ,小米准备好了吗 ?

不管是投入水平还是研发实力,经过多年在硬件行业的洗礼,大概很少有人会太过担心小米在设计 、研发以及生产方面的问题 。但小米自身没问题并不代表其造车事业就是一片坦途,毕竟外部环境已然发生了变化。

一来是其主业受到的冲击 ,5月份公布的财报显示,小米最新季度营收下降18.9% ,在手机等智能硬件需求下滑的情况下 ,小米急需将智能手机业务转向更多元化的方向。

小米2023年Q1财报

再有便是小米面临着最不利的市场环境变化 。

这一挑战的严重性从国内汽车生产工厂的利用率就可可见一斑。

根据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 ,国内汽车生产产线(包括生产内燃机汽车的工厂)的年产量可达4300万辆 ,但其利用率目前仅为54.5%,低于2017年的66.6% 。

严重产能过剩必定程度上也与目前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

今年年初开头,各大车企开启了降价潮,叠加消费需求萎靡 ,竞争进一步加剧 。虽然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在增加 ,但是车企的利润并没有显著增长。

就在雷军发布年度演讲的当天 ,特斯拉便宣布了又一次的降价促销。随后包括理想、蔚来等新势力也不得不继续跟进 。

即便在上半年推出了新爆款车型G6 ,小鹏的新一季财报依然难看 ,连续两个季度交付毛利率为负 、亏损不断增加。

根据市场传言 ,新改款的特斯拉Model 3在移除雷达降本和制造工艺升级之后 ,售价将可能进一步下探到20万左右,一旦这一款车型在9月或10月上市并开头快速实现交付,无疑又将会给国产新势力们造成新一轮的竞争压力。

对小米汽车来说 ,是否需要延续其在手机领域一直所追求的高性价比已经是伪命题。

因而 ,如今热销的绝大多数国产新能源车其核心竞争力都是“超高”的性价比,尤其是在一点儿传统车厂不愿让利的舒坦配置和不能妥协的安全配置上。

小米常年塑造的品牌形象 ,也让其汽车很难像蔚来那样直接杀入高端市场  ,那么,如何在车这样的大件消费品上将“性价比”重新包装出小米特点 ,大概是小米汽车需要在上市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好在小米最不缺乏便是前期的品牌效应和曝光度,仅仅要配置足够合理,价钱也具有优势,即便普通消费者还会货比三家,部分米粉大概还是会愿意为雷军的最后一搏买单 。

毕竟雷军曾表示小米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将是他最后一个重要创业项目 ,最近他也在其个人微博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布了员工手举“为小米汽车而战”横幅的照片。

这最后一场仗 ,小米一上来就需要面对肉搏战,成败仅仅在一念之间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番YIFAN(ID :finance_yifan) ,作者:郑亦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